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时间:2023-03-15 18:01:59 阅读:52

  一次在与谢导的交谈中,说到子承父业,文友说起我的女儿有才气,年纪轻轻加入了省作协。谢导听后哈哈大笑,连声说好。我则反诘,说我可谈不上子承父业,我是拿板手捏榔头出生的,谢衍才是真正的子承父业。您是大导演,谢衍则是又年轻又优秀的小导演,《花桥荣记》最近还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编剧奖提名呢!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《花桥荣记》 剧照

  谢导听后一本正经地说,说心里话,我倒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,当初谢衍要以导演为终身职业,我很是反对。插队返城时,谢衍对我说想做导演,我听后一愣,说你知道当导演有多难吗?牵涉的面那么多,很多时候完全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么做的。一厢对我言听计从的谢衍却一反往常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,对我说,你可以不同意,但你无法阻止。我只好无奈地摊摊手,你一定要走这条路,那就走吧!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谢衍工作照

  曾看到过孟静写的一篇文章《他的喧嚣与寂寞》,文中说:谢晋是个主动进攻型的人,他的晚年焦灼不安,内心有梦想,也许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焦灼,却能感受到,这种焦虑使他会向家人撒气。这里的家人指的是谢衍,他和母亲是谢晋主要的出气筒,可谢晋心底最爱的人也是他。几乎所有人都认为:谢晋的突然辞世跟谢衍之死有关,别看他经常向谢衍发火,父子矛盾尖锐,可这个大儿子,才是他的心尖子。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谢晋谢衍父子

  谢衍和谢晋的个性有天壤之别,谢晋是急风暴雨,谢衍是小桥流水;父亲不修边幅,身上穿着永远的旧西服,儿子长年生活在美国,有绅士派头;父亲抽烟喝酒,每晚在书房困兽般转悠到两三点,儿子早睡早起。谢衍说:“我爸爸这年纪还拍什么电影?”谢晋听了就要大发雷霆。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谢晋谢衍父子情

  谢衍在关锦鹏的纪录片《女生男相》中对着镜头讲过一段他的心声,大意是由于家庭的缘故,他这一生都不会结婚。贾舜华一打电话就会教训谢晋:“大儿子不小了,要结婚了。”谢晋回答:“你老脑筋,一点不开放,美国不讲结婚了。”贾舜华又跟徐大雯讲:“你们俩有责任,谢衍早该结婚的。”徐大雯说:“我们有条件的,他要轧朋友,必须要照顾家里两个杠头。”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2008年6月12日,谢晋、谢衍父子宴请许鞍华自左至右:石川、谢衍、许鞍华

  谢衍得知自己患上肝癌,他回到了上海父亲的身边,却没有告诉父亲自己的病情,只是每天在家中吃斋念佛。去世前两个月,他还接待了来上海的许鞍华,外表上丝毫看不出异样。他的平静让谢晋依旧毫无顾忌地向儿子使性子,可是父子连心,谢晋有一种预感,他躁动不安,特别发愁:“这孩子怎么这样?”他开始找原因,以己推人,得出的结论是:这人没片子拍,愁得念佛,有片子拍就好了。直到谢衍临死前两周,他才知道真相。谢衍平时身体很好,又从不喝酒,谢晋原打算自己与老伴去世后,由谢衍来照顾阿四。他在乡下有两间房子,上海有一处,以后只能把阿四送到乡下。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谢衍(中)为《花桥荣记》演员说戏

  平日里心胸开阔的谢晋一下子被击垮了,他四天四夜没有合眼,难受得抽自己,那两个月里没有出过门,过去他总是自己拎着4只旅行包,眼镜、笔记本、水杯,满满登登地四处乱跑,一说找人陪他就瞪眼睛,骂人家嫌他老。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是啊,谢衍是他的心尖尖,他把余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。我虽然与谢衍交往不多,但我知道他的为人和秉性。在一次与谢衍相处时,有一件事使我至今仍追悔莫及。那时在春晖中学拍《女儿红》,闲谈中他问起我孩子的情况,我说就在春晖中学读高中哩。当时我不知道他至今仍孤身一人,说你的孩子肯定也是学艺术的吧?问得他面呈难色,有口难言。过后轻轻说了句:我还没结婚。我急忙转移话题。事后我知道他对知友曾说起,我应该为女方着想,万一婚后生育的孩子也不健康怎么办?!这就是谢衍,一个事事处处都为他人着想的谢衍!于是对他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。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与《髓缘》剧组部分演职员在一起,谢晋(中)丶谢衍(右)

  但有时我常想,谢衍你又何苦呢,谢导是浙江人,大雯阿姨是四川人,说近亲那是八杆子也是打不着的事,且两家祖上都是高智商的,只是谢导日常喜欢点酒而已。你执着地匆匆走完人生,给自己留下了遗憾,也给谢导留下了遗憾!

  2008年的8月23日(听谢晋,说往事:说心里话,我不想谢衍子承父业,吃艺术饭太难了)

  魏明伦展示自己题写的《谢衍墓志铭》

  附:

  《大师谢晋》编导 讲述谢晋谢衍父子人生路

  石川

  著名导演谢晋痛失长子谢衍导演,引发许多读者对这位老艺术家家庭的关心。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、本报特约影视评论员石川教授,在担任大型纪录片《大师谢晋》总编导的过程中,被谢晋、谢衍的父子情所深深打动,对他们两代人在艺术道路上的相互支持、理解十分感慨。今天特发表石川为本报提供的独家专稿。

  最后一次聚餐 破例饮酒

  2008年8月23日下午5时许,谢晋导演的爱子谢衍因患肝癌不幸去世。噩耗传来,我的心口像是重重挨了一拳,痛得几乎让人无法呼吸。我努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,却怎么也挡不住那狂风暴雨一样漫天袭来的纷乱思绪。我抬头想了又想,才记起我和谢衍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。那是今年的6月12日。这天,香港著名电影导演许鞍华来到上海,谢晋和谢衍父子相约与她共进晚餐,我亦有幸忝陪末座。餐桌上,谢衍不仅谈兴甚浓,而且从来滴酒不沾的他,竟然还破例与许导演共饮了一杯绍兴花雕。看着他满面红光的样子,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这时他已是一个重病缠身的不治之人了。

  独自承受病痛 隐瞒病情

  一年多以前,谢晋公司准备开拍一部描写谢晋电影创作生平的大型电视文献片。原本计划由谢衍亲自担任导演,由我担任撰稿人。可到2007年初,忽然传来消息,说是远在美国的谢衍身体不适,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。但电视片开机在即,无法延期,只好让我来接替谢衍负责电视片的编导和外采工作。这年春末夏初,大病初愈的谢衍回到上海。我见到他时,发觉他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,人比以往瘦了一圈,头发也花白了不少。当时我想,是不是他性格内向,因为生病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?现在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,估计那时候谢衍已经知道自己罹患不治之症。只不过,他不想给年迈的父母增添精神负担,也不想麻烦身边的亲朋好友,才始终一声不响,守口如瓶。谢衍就是这么一个人,只有好事才会拿来与人分享,而习惯独自承受所有的病痛和苦难。

  爷俩脾性迥异 小有分歧

  谢衍的面孔像母亲徐大雯,长得慈眉善目,气定神闲。可身板却像父亲谢晋,长得高大健壮,威风凛凛。但除此之外,父子两人在性情上却几乎毫无相同之处。谢晋个性张扬,说话声如洪钟,做事雷厉风行,喜欢抽烟喝酒,穿衣吃饭一向大大咧咧,随意而率性。一生未婚的谢衍恰恰相反,他性格温和内敛,说话轻声细语,做事谨慎细致,且烟酒不沾,从无不良嗜好,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。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后,他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财产,且不露声色,连父母都不知道。最后自己成为佛教居士。

  因为性格上的这些差异,爷儿俩难免在一些问题上小有分歧。谢衍说话不多,也不和父亲争执,心里却满是“对付”父亲的招数。有一次谢晋到老家上虞过年,回上海时带来很多当地土产。谢衍抱怨说,这么多东西,吃不完也用不完,放在家里还不如分给公司同事。便不声不响把东西统统“偷”了出来,拿到公司分给大家了事。

  工作互不干涉 各自忙碌

  性格差异也让父子俩在事业上各司其职,各行其是,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。1996年,谢晋正在热热闹闹地筹拍历史巨片《鸦片战争》,谢衍也在一边为自己的第二部影片《花桥荣记》悄悄忙碌。到1997年7月,《鸦片战争》在内地和香港隆重上映,《花桥荣记》也在年底与大陆、台湾的观众见面。随后,父子的辛劳分别有所斩获——《鸦片战争》在大陆夺得“金鸡奖”最佳影片奖,《花桥荣记》则在台湾荣获“金马奖”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。

  在具体工作方法上,父子俩也处处迥异其趣。谢衍在美国接受电影训练,习惯严格遵守制片进度和预算,绝不像父亲那样为了一个镜头的完美在现场磨个没完。谢晋喜欢“挖戏”,每每让演员到现场排练小品,不到满意绝不开机。谢衍则笃信“灵感”,不太看重事先的安排设计,也从不带演员到现场排戏。谢晋作息日夜颠倒,越是夜深越有精神。谢衍则一向早睡早起,收工时间从不拖延。谢晋是以小事大,擅长见缝插针,一有空闲,倒头便睡;谢衍则是以大事小,凡事亲历亲为,工作时思虑紧张,往往夜不能寐。

  艺术改变人生 子承父业

  不过,即便父子两人处事风格截然不同,但作为两条各行其道的“平行线”亦不乏相交乃至重叠的时候。比如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子承父业。谢衍自幼深受父亲熏陶,爱好文艺和体育。凭着这种天赋,他得以改变命运,为自己开拓了一片新的人生天地。“文革”期间,谢衍在安徽濉溪插队落户,因有文艺才干,被抽调到县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。不久以后,又被调到杭州市话剧团、浙江电影制片厂担任助理编导,由此开始追随父辈的艺术道路,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编导。

  怀揣祖传金表 赴美留学

  上世纪80年代初,谢衍打算自费到美国留学。在著名影星卢燕的帮助下,谢衍费尽周折总算拿到赴美签证,可是高昂的学费又让每月只有39.5元工资的他感到步履艰难。他不得不向父亲求助。父子俩东拼西凑,好不容易攒足了去美国的路费。临行前,谢晋郑重其事地送给谢衍一份礼物,那是祖父传下来的一块金表。谢晋恋恋不舍地把它交到谢衍手中,叮嘱他钱不够时,可以把它卖掉应急。怀揣着这份厚重的父爱,谢衍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漫长旅途。但不管生活上有多大的困难,谢衍也从未想过卖掉这件无价的传家之宝。初到纽约,谢衍经济状况十分拮据,但他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,不仅养活了自己,还奇迹般支付了每年高达四五万美元的学费。

  坚强乐观性格 战胜困苦

  谢衍的坚韧和乐观同样来自父亲。清苦的生活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,只要想想一家人在“文革”中的遭遇,纽约的生活也就立刻变成了天堂。当年,父亲住“牛棚”的时候,每月只有五角钱的津贴,根本无力支撑一家三代六七口人的生活支出。为了给身边两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增加营养,母亲徐大雯不得不顶着路人鄙夷的目光到小菜场里去拣菜皮。谢衍清楚地记得,即使到了这个地步,父亲乐观从容的天性也丝毫没有改变。他在被允许回家的时候,往往会像中学生做化学实验那样,把母亲拣来的菜皮与猪血一起熬汤,一旦得到家人的称赞,便会洋洋得意地到处炫耀自己的发明。

  《花桥荣记》获奖 两代接力

  谢衍是个待人谦逊处事低调的人,平时他决不愿分享父亲的荣誉,也很少与父亲一道出现在公众视线里。但是,父亲依然无处不在,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,无时无刻不辐射着谢衍的事业和人生。人们也许都知道,《花桥荣记》是谢衍的代表作,但是,却很少有人了解,这部白先勇的小说,最早是被谢晋看中,打算把它改编成电影的。那还是1987年的时候,白先勇首次来到上海,在兴国宾馆,谢晋见到了这位著名作家,并向他表达了改编《花桥荣记》的愿望。但限于当时的两岸关系,影片无法前往台湾取景拍摄,谢晋只好放弃《花桥荣记》,而选择将白先勇另一篇小说《谪仙记》改编成影片《最后的贵族》。或许当时谁也没有想到,十年之前父亲留下的遗憾,十年之后却在谢衍手中达成了圆满。

  可是,《花桥荣记》做后期的时候,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,韩国片商因此中断了对影片的投资,这让身处香港的谢衍陷入绝境。这时,又是父亲向他伸出了有力的援手。在父亲的帮助下,谢衍将全部素材带回上海,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开始剪辑。为了让儿子能够专心创作,谢晋还将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派往谢衍身边,担任他的后期制片,帮助他料理日常事务,特别是应付那些上门讨钱的债主。因此,当《花桥荣记》最终在夏威夷电影节获得荣誉的时候,谢衍把第一个发自内心的感谢,献给了自己亲爱的父亲。

  父子情不言爱 浓烈醇厚

  谢晋、谢衍两父子都是感情深沉的人,他们很少把对彼此的关爱挂在嘴边,以至于我们平时几乎听不到他们谈论对方的声音。但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岁月的流逝,这份父子之情却变得愈发浓烈,愈发醇厚。最近三四年,谢衍更是把自己的电影创作放到一边,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父亲艺术创作史料的搜集、整理和出版方面。2007年夏,谢衍和我们合作编辑出版了六卷本《谢晋电影剧作文集》,我们合作拍摄的20集电视文献片《大师谢晋》,目前后期制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。我们还约定,到秋季的某一天,大家要凑在一起商讨下一步共同组建“谢晋电影博物馆”的方案……我们就像是一群一起埋头攀岩的伙伴,就在巅峰在望的那一刻,环视左右,却猛然发现少了向导的身影。

  我无法想象,年迈的谢导在儿子临近生命终点时才知道他患了绝症时的巨大痛苦,如何承受老来丧子的沉痛,也不知道谢衍的溘逝会带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何种打击。但愿耳背的谢导以为丧子的噩耗只是幻觉,但愿爱酒的谢导酩酊醉去,再也不去面对多舛的命运和无常的人生……

  纪念谢晋诞辰100周年:听谢晋,说往事(8)

版权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整理发布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yigezhs.comhttps://www.yigezhs.com/tiyuzhishi/20588.html


Copyright © 2021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:闽ICP备2023009674号 网站地图 联系:dhh0407@outlook.com